教育部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

字  詞 [火部-7畫-共11畫]
注  音 ㄧㄢ
漢語拼音 yān
釋  義

  1. 具指示作用,此、這裡。如:「心不在焉」。《論語.衛靈公》:「眾好之,必察焉。」
  2. 疑問稱代,主要用於詢問處所。《列子.湯問》:「以君之力,曾不能損魁父之丘,如太行、王屋何?且焉置土石?雜曰:『投諸渤海之尾,隱土之北。』」
  3. 兼有介詞加代詞的功能,相當於「於此」。《左傳.隱公元年》:「制,巖邑也。虢叔死焉,佗邑唯命。」《荀子.勸學》:「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;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。」


具反詰作用。相當於「」、「如何」、「哪裡」。如:「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。」《論語.先進》:「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。」《史記.卷一一七.司馬相如列傳》:「且夫齊楚之事又焉足道邪!」


相當於「」。《孟子.盡心上》:「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,以其小者信其大者,奚可哉?」


承接上文,以表示後果。相當於「」、「」。《墨子.兼愛上》:「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。」

  1. 表示語氣,置句末:
    (1) 表示肯定。相當於「」、「」。唐.柳宗元〈封建論〉:「夫假物者必爭,爭而不已,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。」
    (2) 表示疑問。相當於「」、「」。《史記.卷六一.伯夷列傳》:「及夏之時,有卞隨、務光者,此何以稱焉?」
    (3) 表示感嘆。相當於「」。《史記.卷一○二.張釋之馮唐列傳.張釋之》:「使其中無可欲者,雖無石椁,又何戚焉!」
  2. 表示賓語前置於動詞述語。《左傳.隱公六年》:「我周之東遷,晉、鄭焉依。」《左傳.襄公三十年》:「安定國家,必大焉先。」


表示狀態,用於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相當於「」、「樣子」。如:「於我心有戚戚焉。」《書經.秦誓》:「其心休休焉,其如有容。」《論語.子罕》:「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。」


︿
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