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

字  詞 [糸部-6畫-共12畫]
注  音
漢語拼音
釋  義

  1. 蠶所吐的東西,可製造絹帛。《說文解字.部》:「,蠶所吐也。」《詩經.衛風.氓》:「氓之蚩蚩,抱布貿。」
  2. 織品的總稱。《史記.卷三○.平準書》:「天下已平,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乘車。」
  3. 纖細如的東西。如:「」、「」、「」。唐.杜甫〈雨〉詩四首之二:「江雨舊無時,天晴忽散。」元.宋方壺〈一枝花.妖嬈體態輕套.梁州〉曲:「瘦伶仃腿似蛛,薄支辣翅如葦煤。」
  4. 指極微或極少的量。如:「不苟」、「不掛」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○回:「兒子不能掙得一半粟孝敬父親,到要破費了父親的產業,實在不可自比於人。」
  5. 中國古代樂器「八音」分類法之一,通常以製作材質來分,此處借指琴弦或弦樂器。《周禮.春官宗伯.大師》:「皆播之以八音:金、石、土、革、、木、匏、竹。」唐.元稹〈春六十韻〉:「啟齒呈編貝,彈動削蔥。」也借指弦樂器所奏的音樂。唐.韋應物〈金谷園歌〉:「洛陽陌上人迴首,竹飄颻入青天。」宋.釋道潛〈寄福州太守孫莘老龍圖〉詩:「黃金燕佳客,柔指鳴哀。」

  1. 古代計算重量、長度的微小單位。唐.李淳風《孫子算經》卷上:「十忽為一,十為一毫,十毫為一氂,十氂為一分,十分為一寸,十寸為一尺。」明.倪復《鐘律通考.卷六.十二律之義章》:「諸律之高下,悉以黃鐘一管之分、寸、釐、毫、、忽損益而取之。」
  2. 計算線或纖細條狀事物的單位。明.湯顯祖《牡丹亭》第七齣:「則問你幾兒頭髮,幾條背花?敢也怕些些夫人堂上那些家法。」清.王念孫《廣雅疏證.卷四上.釋詁》:「紽,數也。」疏證:「紽、緎、總,皆數也。五為紽,四紽為緎,四緎為總。」

  1. 製成的。如:「巾」、「綿」。《樂府詩集.卷七三.雜曲歌辭一三.古辭.焦仲卿妻》:「足下躡履,頭上玳瑁光。」
  2. 極細微的、纖細如的。南朝宋.鮑照〈代陸平原君子有所思行〉:「蟻壤漏山阿,淚毀金骨。」宋.陸游〈舟中對月〉詩:「江空裊裊釣風,人靜翩翩葛巾影。」元.無名氏《抱妝盒》第三折:「雪消也見死屍,打的你氣咽聲。」明.朱權《荊釵記》第八齣:「若是嫁了他,餓斷了腸。」

︿
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