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

字  詞 [一部-2畫-共3畫]
注  音 ㄕㄤˋ ㄕㄤˇ (點各音查相關詞)
漢語拼音 shàng shǎng
釋  義
ㄕㄤˋ

  1. 表方向或位置,與「下」相對。如:「有天堂,下有蘇杭。」、「頂天,下貼地」。《莊子.讓王》:「原憲居魯,環堵之室,茨以生草,蓬戶不完。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,褐以為塞,漏下溼,匡坐而弦。」《何典》第九回:「無片瓦遮身,下無立錐之地。」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四回:「鄧九公朝把那匣子一舉,又把身子往旁邊一閃。」
  2. 物體的表面、面。如:「」、「」、「桌」。唐.張若虛〈春江花月夜〉詩:「春江潮水連海平,海明月共潮生。」元.錢惟善〈和季文山齋早春〉詩其二:「落梅風細小窗寒,石餘香點點斑。」《老殘遊記》第九回:「抬頭看見北牆挂著四幅大屏,草書寫得龍飛鳳舞。」
  3. 邊側,旁邊。《論語.子罕》:「子在川,曰:『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。』」《史記.卷四七.孔子世家》:「唯子贛廬於冢,凡六年,然後去。」唐.司馬貞.索隱:「蓋『』者,亦是邊側之義。」
  4. 君主、皇帝。如:「」。《史記.卷八.高祖本紀》:「問左右,左右爭欲擊之。」《後漢書.卷三○下.郎顗襄楷列傳.郎顗》:「今三公皆令色足恭,外厲內荏,以虛事,無佐國之實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一○○回:「汝可回成都布散流言,說孔明有怨之意,早晚欲稱為帝。」
  5. 高位、尊位。《書經.伊訓》:「居克明,為下克忠。」唐.韓愈〈送董邵南序〉:「明天子在,可以出而仕矣。」
  6. 尊長或職位在的人。《禮記.王制》:「樂事勸功,尊君親,然後興學。」《孝經.士章》:「忠順不失,以事其。」
  7. 第一席位。《禮記.曲禮》:「席:南鄉北鄉,以西方為。」
  8.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。如:「」、「文學」。《禮記.喪大記》:「大夫內子、士妻、特拜命婦,氾拜眾賓於堂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一回:「安得快人如翼德,盡誅世負心人。」《英烈傳》第五四回:「吾豈不愛將軍雄杰,但天理人情,難以相疑。」
  9. 表時間,相當於「時候」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:「這人姓王名冕,在諸暨縣鄉村裡住,七歲死了父親。」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九五回:「不料當到第三年,忽然來了個九省欽差,是奉旨到九省地方清理財賦的。」

  1. 升、由低處往高處。如:「」、「」。漢.枚乘〈書諫吳王〉:「必若所欲為,危如累卵,難於天。」唐.王之渙〈登鸛雀樓〉詩:「欲窮千里目,更一層樓。」
  2. 級進呈、獻納。如:「奏」。《戰國策.齊策一》:「書諫寡人者,受中賞。」《史記.卷九.呂太后本紀》:「王誠以一郡太后,為公主湯沐邑,太后必喜,王必無憂。」《京本通俗小說.拗相公》:「文彥博、韓琦許多名臣,先誇佳說好的,到此也自悔失言,一個個表爭論,不聽,辭官而去。」
  3. 去、到。若為城市間移動,多用於由南到北、鄉間到都市。如:「」、「」、「臺北」、「廁所」。《警世通言.卷一八.老門生三世報恩》:「蒯公愈加懶散,京會試,只照常規,全無作興加厚之意。」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四六回:「這就難了!不比館子裡跑堂的,還可以去館子,假以辭色,問他底細。」《孽海花》第三○回:「小油嘴兒,你怎麼知道我要那兒去呢?」
  4. 向前、前進。《戰國策.秦策二》:「甘茂攻宜陽,三鼓之而卒不。」元.無名氏《小尉遲》第三折:「劉無敵跚馬兒領番卒。」
  5. 就職、赴任。唐.韓愈〈國子監論新注學官牒〉:「其新受官,日必加研試,然後放行。」宋.范成大〈後催租行〉詩:「自從鄉官新來,黃紙放盡白紙催。」
  6. 出場、登臺。如:「場比賽」、「臺領獎」。元.張國賓《合汗衫》第三折:「正末同卜兒薄藍云:『叫化咱!叫化咱!可憐見俺許來大家私,被一場天火燒的光光蕩蕩。』」元.孟漢卿《魔合羅.楔子》:「正末扮李德昌同旦、倈云:『自家李德昌是也。』」
  7. 被登載在。如:「」、「他了全國優良教師名單。」《南齊書.卷九.禮志》:「孫毓議稱京兆列在正廟,臣下應諱,而不榜。」《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》第三四回:「只見左右先鋒解將夜來拿的番兵帳紀功。」《說岳全傳》第八○回:「岳雷也命了功勞簿,擇日渡江。」
  8. 指按規定時間工作或教習。如:「」、「」、「宿」、「」。清.孔尚任《桃花扇》第二齣:「楊老爺不是外人,取出曲本快快溫習。待你師父對過,好新腔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九回:「可巧這日代儒有事,早已回家去了,只留下一句七言對聯命學生對了,明日再來書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四一回:「大家都約定了今天不課,直至府署探病。」
  9. 繳交、交出。《漢書.卷一二.平帝紀》:「哀帝崩,太皇太后詔曰:『大司馬賢年少,不合眾心,其印綬,罷。』賢即日自殺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「金有餘將著銀子,了藩庫,討出庫收來。」
  10. 欺凌、霸凌。《左傳.桓公五年》:「君子不欲多人,況敢陵天子乎?」《國語.周語中》:「民可近也,而不可也。」三國吳.韋昭.注:「,陵也。」
  11. 遭受、落入。如:「圈套」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五一回:「鳳四老爹猛然大悟,指著絲客人道:『是了!你這客人想是少年不老成,如今了當了!』」《老殘遊記二編》第四回:「眼前我只要略為撩撥他們下子,一定鉤。」
  12. 施用、添加。如:「惹禍身」、「齒輪該油了。」、「這鋪子總不新貨。」《禮記.曲禮》:「禮不下庶人,刑不大夫。」《老殘遊記》第一七回:「你他這手銬腳鐐是甚麼意思?難道怕他越獄走了嗎?」
  13. 安裝。如:「刺刀」。元.無名氏《爭報恩》第三折:「了板搭,關了門戶,打掃街道。」《鏡花緣》第三七回:「鏤窗鎖,不能開放。」
  14. 旋緊、繃緊。如:「發條」。《水滸傳》第九五回:「當下宋兵深栽鹿角,牢豎柵寨,弓弦,刀出鞘,帶甲枕戈,提鈴喝號。」
  15. 塗抹。如:「漆」、「」、「顏色」。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七回:「舅太太打發送禮的男女家人去後,便叫人鋪水挖單,放梳頭匣兒,催姑娘妝。」清.徐珂《清稗類鈔.鑒賞類.畢秋帆賞古磚》:「僕遽將其主人如何覓舊本摹仿,如何在某處定造,如何色,如何使之剝落,如何使之生苔蘚之術,一一言之,不稍諱。」
  16. 點燃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六回:「直到燈時候,連四斗子也不見回來。」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五七回:「吃過了晩飯,已是火時候。」
  17. 達到,指夠一定數量或程度。如:「了歲數」、「成千」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七回:「王員外共借了千兩的銀子與荀家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九九回:「現在打聽節度衙門這幾天有生日,別的府道老爺都萬的送了,我們到底送多少呢?」
  18. 表動作的趨向。如:「爬去」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八回:「幾十個兵卒跳船來,走進中艙,把王道臺反剪了手,捉大船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五五回:「秦鳳梧下午方才出來,見了湘蘭,疾忙跳馬車。」
  19. 表示動作發生且有結果。如:「考大學」、「關大門」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二六回:「文醜回頭見二將趕,遂按住鐵鎗,拈弓搭箭,正射張遼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四回:「向知縣取了和尚口供,叫那鄰居來問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三七回:「學三年,英國話居然也能夠說幾句將就的,文法也懂得些。」
  20. 強調動作開始並能持續。如:「迷武俠小說」、「玉山早已飄雪花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三八回:「你知道,你璉二爺愛了你,要和老太太討了你作小老婆呢。」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一回:「只因安老爺生恐這裡話沒定規,親家太太來了,再鬧一陣,不防頭的怯話兒,給弄糟了。」

  1. 次序或時間在前的。如:「篇」、「卷」、「半年」、「半場」、「一位」、「星期」。《商君書.開塞》:「不及虞夏之時,而下不修湯武。」《鏡花緣》第九○回:「大約句說的是諸位姐姐美玉無瑕,下句是我醜態百出了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七二回:「只從月行了經之後,這一個月竟瀝瀝淅淅的沒有止住。」
  2. 地位高的、尊貴的。如:「」、「流社會」。漢.劉向《新序.卷一.雜事》:「秦使者至,昭奚恤曰:『君,客也,請就位。』」《景德傳燈錄.卷二二.泉州萬安清運禪師》:「僧曰:『忽遇客來,將何祗待?』」《三國演義》第六五回:「玄德親自接入,待以賓之禮。」
  3. 最好的、優等的。如:「走為」、「列為品」。《管子.國蓄》:「以珠玉為幣,以黃金為中幣,以刀布為下幣。」《戰國策.西周策》:「趙之計,莫如令秦、魏復戰。」《紅樓夢》第四八回:「如今聽你一說,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末事,只要詞句新奇為。」
  4. 軍制中某一軍階最高級的。如:「」、「」、「」。《水滸傳》第六三回:「若以禮幣請他,拜為將,可以掃清水寨,殄滅狂徒,保國安民。」

ㄕㄤˇ
參見「」條。

︿
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