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

字  詞 [八部-6畫-共8畫]
注  音 ㄑㄧˊ ㄐㄧ ㄐㄧˋ (點各音查相關詞)
漢語拼音
釋  義
ㄑㄧˊ

  1. 他、他們。用於第三人稱。如:「自然」、「任自生自滅」。《孟子.萬章上》:「親之,欲貴也。」唐.韓愈〈師說〉:「余嘉能行古道,作〈師說〉以貽之。」
  2. 他的、他們的。如:「人盡」、「各得」。晉.陶淵明〈五柳先生傳〉:「亦不詳姓氏。」


這個、那樣,表示指示。如:「查無事」、「不厭」。《文選.司馬遷.報任少卿書》:「藏諸名山,傳之人。」

  1. 殆、大概,表示揣測。《禮記.檀弓上》:「吾今日庶幾乎?」唐.柳宗元〈封建論〉:「勢之來,生人之初乎!」
  2. 將,表示時間。《左傳.莊公二十二年》:「五世昌,並于正卿。」《管子.小匡》:「教訓不善,政事不治。」
  3. 豈、難道,表示反詰。《左傳.僖公十年》:「欲加之罪,無辭乎?」唐.韓愈〈祭十二郎文〉:「如吾之衰者,能久存乎?」
  4. 可、應該,表示期望。《左傳.隱公三年》:「吾子無廢先君之功!」《戰國策.魏策四》:「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許寡人。」

  1. 若、如果,表示假設。《荀子.勸學》:「蘭槐之根是為芷,漸之滫,君之不近,庶人不服。」宋.蘇軾〈留侯論〉:「彼能有所忍也,然後可以就大事。」
  2. 還是、或是,表示選擇。《莊子.養生主》:「是何人也?惡乎介也?天與?人與?」《史記.卷四三.趙世家》:「秦誠愛趙乎?實憎齊乎?物之甚者,賢主察之,秦非愛趙而憎齊也。」

  1. 發語詞,無義。《史記.卷八.高祖本紀》:「以沛為朕湯沐邑。」
  2. 然,語中助詞。《詩經.秦風.小戎》:「言念君子,溫如玉。」
  3. 表示語氣的加強。如:「」、「」。


姓。如漢代有石。


ㄐㄧ


置於語尾,表疑問的語氣。《詩經.小雅.庭燎》:「夜如何?夜未央。」《文選.蘇武.詩四首之三》:「征夫懷往路,起視夜何?」


人名用字。如漢代有酈食(音ㄌㄧˋ ㄧˋ ㄐㄧ)。


ㄐㄧˋ


置於句中或句末。用於彼、何之後。《詩經.曹風.候人》:「彼之子,不遂媾。」《史記.卷四七.孔子世家》:「賜!汝來何晚也?」


︿
回頂端